借鑒文言文 學寫議論文
議論文是高二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內(nèi)容,要求結(jié)構(gòu)嚴謹、論點鮮明、論據(jù)準確,這就對寫作者的思維、語言有較高的要求,因而常常會有學生抱怨議論文難寫。其實,我們學到的很多文言文可以說是議論文的典范之作,如果我們把教材學好了,那么作文也容易多了。本文結(jié)合第三冊第三單元的文言文,談談高中議論文教學如何向文言文借鑒。
一 深入挖掘 轉(zhuǎn)換觀念
觀念是指引,方法是實踐。觀念比方法更重要。荀子的《勸學》中,中心觀念就是“學不可以已”。在那個戰(zhàn)火紛飛的年代,崇尚武力,誰能夠如此誠懇的呼吁學習的重要性?所以,開門見山,一開始就用你的觀念去感染讀者,征服讀者。就如十九大講話中,習近平的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”,十分真切,每個人都擁有一顆初心,你的初心是什么?你的夢是什么?不能因為我們走的太快,走的太遠,而忘記了我們怎么出發(fā)的。由個人夢,到中國夢,這就會顯得親切自然。寫出來的議論文才會有真情實感,才會打動人心。
《寡人之于國也》和《過秦論》,都寫的是治國之道,都希望統(tǒng)治者以“仁”為本。
《過秦論》洋洋灑灑,每個字都包含著賈誼對國家的焦灼和擔憂,那種千字敘史,十字議論的氣勢,包裹著賈誼的一顆忠君愛國之心。以筆為劍,直指人心。孟子和賈誼都在為古代中國傳統(tǒng)知識分子大聲疾呼,搖旗吶喊。他們的立場,他們的見識,他們的擔當,他們的責任,他們的情懷,軟綿綿的散文或詩歌夠勁嗎?只有議論文的剛正率直能淋漓盡致??!
所以,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甜的發(fā)膩走向干練爽朗,從近乎囈語到干凈利落,這就是我們該讓學生建立的議論文寫作觀念。
二 比照教材 謀篇布局
議論文常見的結(jié)構(gòu)是提出問題,分析問題,解決問題。而這一單元的文言文基本遵循了議論文的常規(guī)寫法,但學生學完后云里霧里,懵懵懂懂,所以,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歸納總結(jié),并對四篇文章進行梳理。《勸學》的結(jié)構(gòu)最簡單,一開始就提出論點:學不可以已。然后論述了學習的目的、意義、態(tài)度和方法;《過秦論》用了大量的筆墨敘述了秦由興盛到衰亡的過程,最后水到渠成的點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: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;韓愈的《師說》則屬于典型的正反論證式的結(jié)構(gòu),也很容易理解;孟子的《寡人之于國也》寫的很含蓄,學完了文章學生還是理不清思路。針對這種情況,我們應該這樣要求,把《寡人之于國也》改寫成一篇應試議論文,工工整整的寫在作業(yè)本上。觀點明確,思路清晰。
提綱如下:
標題:以仁治天下
第一段:開門見山或者引用幾句孟子的名言提出觀點:行仁義,得天下。
第二段:論證為什么以仁義治天下:簡要概括孟子和梁惠王對話,直接指出行仁義,可以使民加多,最終一統(tǒng)天下。
第三至五段:論證怎樣施行仁政,分為三個小論點:1以仁義治天下,需要君王自??;2以仁義治天下,需要發(fā)展生產(chǎn);3以仁義治天下,需要教民養(yǎng)民
第六段:總結(jié),引用名句,概括觀點,再次點題:行仁義,得天下。這樣改寫完以后,讓大家自己和原文比較討論哪種寫法最好?大多數(shù)認為這樣寫符合高考應試作文,但,更贊成孟子的寫法。孟子從梁惠王治理國家采取移民移粟卻“民不加多”的角度入手,準確把握梁惠王的心理,吸引梁惠王聽取仁政的實效,一針見血的指出霸道的弊病,這樣寫更能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。文章更有語言感染力。這種把課文改成應試作文的寫法,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情況,又能豐富我們議論文寫作的結(jié)構(gòu)儲備,這對于平行班的教學應該是有用的。因為有一部分學生連這種套路都學不會,更不用說創(chuàng)新了。議論文,最初教學的死去活來的死還是很有必要的!
三 緊扣教材 點滴積累
俗話說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”,運用在議論文寫作中就是寫出優(yōu)秀作文必須要有豐富的素材。素材從哪里來,我們有的學生買了不少參考書,卻忽略了“遠在天邊,近在眼前”的教材。我們完全可以“近水樓臺先得月”,先把這“月”好好珍藏品味一番。葉圣陶說,教材無非是個例子。第三單元的議論文就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實例,組成了一個豐富的作文素材寶庫。對于教材素材積累分為兩部分,一是走進作者版塊,積累作者相關(guān)事例和優(yōu)秀品質(zhì),每一篇古文開講前,我都會花一些時間講講作者的故事,讓學生好好記好筆記,“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”,我們認識一位作家,就是走進一個鮮活有趣的靈魂,這一單元有孟子的慈悲憐憫之心,荀子的人定勝天之理,賈誼的忠君愛國之誠,韓愈的坦率真摯之性。如果把他們的故事寫進我們的議論文,一定能成為很有說服力的論據(jù),也更容易打動我們一線的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教師群體們,這個板塊,學生在摘抄完以后,還要自己模仿,或自寫一段和作者有關(guān)的文字。
二是,經(jīng)典名句板塊,積累優(yōu)美語句,以備使用和改寫!
三是課后拓展板塊,深挖素材,聯(lián)系時事,我手寫我心。在講完《勸學》后,我布置了一個小片段,把第一段擴寫成一個一百字左右的應試作文開頭段,有的同學寫出來干煸乏味,而有的文采斐然,比如下面這段:人生要有品,人生要有位,人生的品位來源于學習。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”,莊子如是論;“學而不厭,誨人不倦”,孔子如是語;“非學無以廣志,非志無以成學”,諸葛亮則如是云;更有《禮記》中,“玉不琢,不成器,人不學,不知道”的諄諄誨言。先賢有關(guān)學習的論述千千萬,每一言,每一語,我們都要牢記心間。沒有學習,個人難以成器;沒有學習人類難以發(fā)展;學習是人終身的使命,學習是人提升品位的必由之徑。為了自身,為了民族,為了人類的更大文明,請記住“學不可以已”。
這一段運用引證法,水到渠成地推出中心論點,看起來功底不錯。但這段學生所寫文字甚少,主要是抄的《講與練》第54頁第九課的導言部分,但能用好手頭的資料,從模仿開始,對于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,對于那些寫個議論文,連個分號都用不來的學生來說,應該也算是一條便捷之路吧!有時候我們也會發(fā)現(xiàn),模仿著,模仿著,我們就成了李白了!模仿著,模仿著,我們也許還能超越了李白了!沒有人天生就是李白,李白也不是,李白的摘錄本,估計比高考學霸都要厚。
總而言之,教材是一個寶庫,不只是文章結(jié)構(gòu),素材,還有論證方法等都可以借鑒,我們仔細挖掘一定能有所收獲。把教材用實讀實,扎扎實實地從教材中吸取養(yǎng)分。把文章寫好,改好,完完整整的秀出個高分作文來。說了這么多廢話,其實說的好不如做得好,真的要落實起來還是很難的,議論文教學是一個漫長而又具體的過程,革命尚未成功,我們還需努力
撰文:李丹
圖片:教科室
審核:劉旭
上傳:鄒濤